师资队伍

名师风采

当前位置:学院首页>师资队伍>正文

华师学术人物专题之4:熊铁基:只有春耕夏耘才得秋收冬藏

发布时间:2009-12-31

发布者:研究生会转 来源: 浏览次数:

作者: 赵国华 来源:华中师大在线[/COLOR]

仲春时节,鸟语花香,令人神清气爽。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特地去见铁基先生,以求得第一手材料。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谈到他的本科教学,谈到他的研究生培养,谈到他的学术研究,谈到他的人生经历。而当谈话结束时,铁基先生叮嘱说:写这一类的文章,必须做到实事求是,不能随意拔高。正是本着这句话,我又阅读过相关资料,悉心理顺思路,记下这段粗略的认识。

一

早在1958年底,铁基先生读完研究生学业,回到华师,成为一名历史专业教师。从这时候开始,不论在桂子山执教,还是生活在京山分院,他都热心于教育工作,一直活跃在本科教学第一线,从讲授“中国古代史”、“汉唐文化史”,到开设“中华元典导读”,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教育实践的过程,首先需要与学生沟通,与学生沟通的目的,在于“因材施教”。铁基先生从事教育工作,很注意与学生沟通,把握学生的动向。他在20世纪60、70年代,除经常和学生一起编教材、下乡下厂之外,总能利用一些机会,深入到学生中去,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形,了解他们的学业状况,分析他们的思想特点,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因为与学生打成一片,他每每受到学生的好评,成为大家的良师益友,许多学生不仅在读期间,而且参加工作以后,回忆起大学生活,都会说到他的教诲。

如何提高学生素质,是高等教育的关键。铁基先生对此问题,虽然没有专门的探讨,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很重视学生的思想转变。他曾在一次演讲中,谆谆地告诫学生:一要有理想,二要有信心,三要有兴趣,有兴趣才能学得好;四要有毅力,五要刻苦,六要勤学,七要好问,八要日新。针对专业思想问题,他也反复告诫学生:历史无法割断,忽视历史的传统,会招致严重后果,科学地研究历史,可以为现实服务,因而必须学习历史,重视历史研究。这些发自心底的忠告,对学生树立专业意识,提高思想素质,都是十分有益的。

当然,作为教师的职责,必须搞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铁基先生给学生讲课,在课前有认真的准备,从哪里切入,怎样把握重点、难点,到哪里结束,都会成竹在胸。有时为讲好一节课,要查阅大量材料,甚至前思后想,夜不能寐。经过认真的准备,等到课堂开讲时,就可以上下连贯,左右逢源。依他的经验来说,搞好课堂教学,决不能使用一个用过的讲稿,一定要根据新的情况、新的对象进行教学;不一定要有逐字逐句的讲稿,但一定要视野开阔、内容充实。他的讲课往往生动活泼,但决不作无谓的闲谈;他认为必须切实地投入,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

基于对工作的投入,铁基先生很了解学生,在步入古稀之年后,还以个人亲身经历,畅谈半个世纪的华师学生: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的学生,没有20世纪50年代初的“单纯”,主要是“革命性”的非正常“发展”,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77、78级的学生,大多数曾经“上山下乡”,学习如饥似渴,一时间成长很快;80、90年代的学生,单纯、上进、认真学习,或有不恰当的注重自我,主要在于社会的不良习气,在于某些错误“理论”的引导,在于教育的不得力。这对于认识华师学生,研究本科教学的得失,很有参考价值。

二

近20多年间,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支柱。华师历史学科拥有两个“基地”、两个博士点、四个硕士点,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声誉。从1983年起,铁基先生在中国古代史专业,先后在秦汉史、汉唐文化史两个方向,培养过8届硕士生,而从1994年起,又在历史文献学专业,先后培养过7届博士生。目前还有6人正在攻读学位。

在培养研究生方面,铁基先生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术志趣,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方法,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博通和专精,关乎学术研究的基础。铁基先生认为,没有广阔的基础,建不起高楼大厦,没有广博的知识,做不到专精深刻。况且做学问与建楼房,还有较大的不同,知识的关联性更为复杂巧妙。所以,对于浩瀚的历史典籍,既要博览,又要精读,还必须由博返约,才能做出学问来。博览的要求,不一定涉及所有学科,但必须掌握与历史学相关的知识,精读除死记硬背外,更重要的是推敲琢磨,这样才能读出点名堂来。

学习和思考,属于学术研究的方法。铁基先生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思考的过程,问题把学习和思考连在一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思考都是为了认识和解决问题。历史研究决不能说空话,也不能没有理论,因而必须以史实为根据,做出合乎理论的思考。从书本中可以学习,从实践中也可以学习。对于历史研究来说,最重要的是阅读原著,借此产生思想火花,通过深入的思考,得出科学的结论。

求实和创新,作为学术研究的价值取向,是历史学科的终极目的。铁基先生就此指出:“创新必须求实,求实才能创新。”历史研究领域的创新,主要包括新材料的发现和研究、对旧材料的新解释、新问题的提出和探讨,以及新观点和方法的运用。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有没有老实的态度,有没有扎实的功夫,是学术创新的前提。求实来不得虚假,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书本上搞“调查研究”,而不能粗心大意。因为有老实的态度,才能充分了解研究状况,不做重复劳动;因为有扎实的功夫,才能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三

百年华师,沧桑巨变。原本数枝并发,各具办学规模。在新中国成立后,从合并成师范学院,到列为部属重点师范大学,迎来崭新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师资

队伍不断加强,教学质量不断改进,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历史学作为龙头学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史学界占据一定的地位。伴随着这一成长过程,铁基先生以其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两个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铁基先生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秦汉史领域,上溯先秦,下迄唐宋,内容涉及政治和军事制度、思想文化、学术诸层面。

秦汉制度史研究,是铁基先生最先着力的层面。这个层面的学术著作,包括《秦汉官制

史稿》(与安作璋先生合著)、《秦汉军事制度史》。《秦汉官制史稿》以断代史的形式,论述了秦汉王朝中央、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各种官吏的配置、职责及其演变,以及官吏的选用、考核和其他各项制度,揭示了秦汉官制的特殊地位,为进一步开展秦汉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曾得到史学界的高度评价,20年来一直有人关注和搜寻此书。作为《官制史稿》的姊妹篇,《秦汉军事制度史》对秦汉时期的兵役制度、军队的构成、武器装备、后勤供给,以及军法、兵法等问题,都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是研究秦汉军事史的重要成果。

秦汉思想文化史研究,是铁基先生用力最深的层面。这个层面的学术著作有:《秦汉新道家略论稿》、《汉唐文化史》、《秦汉文化志》、《秦汉新道家》。《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以论文集的形式,集中讨论秦汉新道家的思想和理论,揭示它与先秦道家“相因而实不同”的特征,曾经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作为《略论稿》的增订本,《秦汉新道家》分“历史”、“思想”两编,从纵横两方面,对秦汉新道家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从而构筑起一个较完整的认识体系。《汉唐文化史》分“综论”、“分论”两编,着眼于精神文化,对汉唐文化的重大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综论”就汉唐文化的轨迹和特点,进行了规律性的探讨;“分论”则从家庭、经学、社会思潮、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做出了较具体的阐述。《秦汉文化志》概述秦汉文化的历史背景,讨论与文化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对秦汉文化的重要方面:社会思潮、学术、文学艺术、礼仪风俗,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进行了较细致的论述。

中国学术史研究,是铁基先生近年着力最多的工作层面。这个层面的学术著作,主要是《中国老学史》(合著)、《二十世纪中国老学》(合著)。《中国老学史》是一部专门讨论老子学说史的著作,从考证老子其人其书出发,着眼于分析时代特点,综述每个时期的老学概况,阐发老学发展的内在规律,评介有代表性的老学成果,确立老学的历史地位,有力地推动了道家文化研究。作为《老学史》的续篇,《二十世纪中国老学》对近百年来中国老学的发展,分阶段、地区和专题,进行了较系统的总结。而在完成这两部著作后,他又与人合著《中国庄学史》,以论述历代文化人物对庄子思想的理解和阐发。从这里可以看出,对于中国学术史的研究,铁基先生所追求的目标,显然不局限于秦汉史,而是横跨整个中国历史,来俯瞰老学、庄学和道家文化。

所有这些成果,使铁基先生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特别是在秦汉史研究领域,他以一系列学术专著,赢得了同行们的敬重;而在他的直接带动下,在华中师大逐渐形成一支秦汉史研究队伍,还享有“铁军”的称号。

四

常言说,每一位成功者,都有其成功的经验。仅就铁基先生而言,与时俱进的理念、永不落伍的追求,应是他成功的根源。

在过往的人生旅途上,铁基先生与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既有风雨的洗礼,困苦的磨砺,也有成功的愉悦,而所不同的是,他能够跟随时代前进,不断地鞭策自己。从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到参与各种批判活动;从研究历史为现实服务,到对传统文化的深切关注。这些做法、想法尽管有是有非,但体现着一种人生理念和追求:与时俱进,永不落伍。

正因为有此理念,铁基先生对待人生,把适于社会的潮流,合乎人群的需要,当作做人的基本准则。少说一些空话,多做一点实事。从生活主流出发,来品味他个人的生活,可以概括出8个字:乐观、热情、积极、进取。在不太顺利的时候,他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在取得成绩的时候,他总是感到不满足,而继续努力进取。

正因为有此理念,铁基先生待人处世,具有高度的自律:诚恳、忠实、讲信用、重友谊。他经常解剖自我,“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因而在日常生活里,能跟大家“玩”在一起,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在教学实践中间,也经常跟学生讲做人的道理,对那些“为人不正”者,难免有点义愤和批评,但到冷静下来,又会给予关心和帮助。这些行为留给他的是“热心快肠,助人为乐”的评价。

正因为有此理念,铁基先生对待事业,可以说极为勤奋。他认真地对待工作,严格地要求自己,只要是认准的事情,就一定要把它做好,并且尽量提前做好。他不断地追求新东西,调整知识结构,扩大学术视野,提高认识水平。他在研究某项课题时,总是一如“平常”,无所谓严寒酷暑,无所谓节日假期,只有必要的工作、交往和生活,才会暂时搁下笔杆。在并不优越的条件下,他不知疲倦地工作着,写下一部部学术著作。

五

当然,仅凭这么一篇短文,来了解铁基先生的治学育人,实在是很不够的。

我在写这篇文章时,常觉得言不尽意,铁基先生还有很多说法,也都能给人以启迪。比如他说:青年人相信许多假东西,老年人怀疑许多新东西,但愿都不犯这样的错误。比如他说:学术研究中的相互理解、支持和鼓励,有利于学术事业的发展。比如他认为学无止境,对于自己的学术著作,总是说“下一本最好”。这都值得仔细品味。

通过仔细回味,我深切地感觉到,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治学育人,不外乎一个道理:只有春耕夏耘,才得秋收冬藏。

(作者为华中师大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系系主任,历史学系教授)[/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