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所中心

道家道教研究中心

绘制中国老学研究“地形图”--《中国社会科学报》的报导

发布时间:2014-12-08

发布者:道家中心 编辑: 来源:道家道教研究中心 浏览次数:

绘制中国老学研究“地形图”

本报记者 郝日虹

(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12月8日)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之一,《老子》对自然、社会、人事、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均有所论述,其内涵的丰富性也使得历代都有人为之诠疏笺注,并逐渐形成了一门学问——老学。经过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如今的老学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并且形成了一批有分量的学术成果。不过,这些学术成果大都以断代研究、个案研究或专题研究为主,再加上研究视角和侧重点各不相同,难以显示中国老学的整体面貌。因此,以“通史”形式全面梳理中国老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论创建和思想特点,彰显其发展的连续性和贯通性很有必要。

“纵横”探索中国老学新增长点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老学通史》首席专家、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主任刘固盛教授告诉记者,在他看来,老学的贯通式探索包含两个层面,即“纵通”与“横通”。所谓“纵通”,首先是以历代《老子》注疏为基本文献材料,以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近现代为时间单元,提炼不同历史时期老学的理论创建和思想特点,力争体现老学发展历史连贯性。譬如明清老学是目前整个老学研究的薄弱部分,过去有所低估和忽略,“纵通”研究则能够弥补这一缺憾。

“另一种‘纵通’探索,主要侧重于梳理老学演进与中国思想史之间的关系。历史上,帝王将相、儒家学者、僧人道士乃至小吏乡绅、江湖隐士都纷纷注解《老子》,这些作注者不仅解释《老子》文本,更重要的是在阐释过程中,将自己的思想隐含在注疏之中。因此老学与每个时代的思想文化,如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近代西学等都有着密切的关联。从这一视角出发,亦能够为老学研究带来一些新进展。比方说,老学与魏晋玄学、唐代重玄学及宋代理学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很有新意的课题;再比如,老学在近代应对和融汇西方文化所起的作用也是一个创新点。”刘固盛解释说。

论及“横通”研究的必要性,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詹石窗解释说,古人在阐发《老子》时并没有明确的学科分类意识,更不会将其仅当作哲学著作或者历史著作予以研读,而是上及天文,下探地理,中喻人事,所以老学便“融汇”了政治、军事、民俗、宗教、文学、艺术、技术等诸多领域。若要深化老学研究,打破学科壁垒的“横通”式探索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对龚礼《道德经纬》一书古奥内容的破解,便需要文、史、哲专家的共同参与。”刘固盛举例说:“又如程以宁《太上道德宝章翼》、成上道《老子心印》、黄裳《道德经讲义》等一些以内丹理论‘解老’的著作,内容涉及养生学、医学甚至自然科学,也需相关学者‘建言献策’”。

不过,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根友教授认为,相较于“纵通”研究,多学科领域的“横通”式探索难度更大。因为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可能学术水准参差不齐。特别是艺术史、技术史领域里的老学研究人才不易觅得。

珍贵文献为贯通式研究提供可能

学者们普遍认为,老学之所以能够开展贯通式研究,也是因为具备了一定的研究条件。

吴根友告诉记者,当代中国古籍整理事业发展迅速,而且成果丰富。再者,新近出土的文献中有关老子研究资料也比较多。此外,伴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开放与研究手段的现代化,国内、国际的学术资料的获取也比以往前便捷。这都为老学通史研究提供了基本的资料保证。

“以往老学研究的主要资料是台湾严灵峰编的《无求备斋老子集成初编》与《续编》。这两部著作中收录的文献资料并不全面。而于2011年出版的、由熊铁基先生主编的《老子集成》,不仅汇集了《老子》的各种重要版本,还收录了战国至1949年中国学者关于《老子》的各种注疏本,共计265种。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当中有50余种难得一见的孤本、善本和只存于国外图书馆的罕见版本是第一次被正式整理出版。这些珍贵的文献材料也为老学通史研究提供了可能。”刘固盛表示。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广保则提出,除了文献资料丰富这个必要条件之外,贯通式探索还必须以深入细致的“断代式”和“专题式” 研究为前提。

对此,詹石窗打了个生动的比方:“中国老学像一座蕴藏着丰富珍宝的迷宫。其对做整体梳理,必须要有地形图和指南针。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抓好关键节点,方能把握宏观走向,做好贯通式探索。否则很可能迷失其中。”

搭建整体研究框架勾勒老学发展脉络

在张广保看来,开展老学通史研究需要“攻克”的一大难点,就是如何“搭建”总体的研究框架。这个研究框架,不但可以将不同历史时期的老学研究“兼容”进去,还能够在“整合”过程中发现一些新的研究突破口。

“具体来说,这个整体研究框架旨在‘构勒’老学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全貌,并从整体上梳理老学研究的发展脉络。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弥补以往各种断代史或不同学科领域里零散式研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陷,促使更多的研究着力点和创新突破口被发现,以避免‘炒现饭’和重复研究。”吴根友强调。

“此外,《老子》的文本演变也是通史研究的难点之一。老子其人其书,特别是《老子》什么时候成书和分章等,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通史研究拟通过对最新文献资料和学界关于先秦道家诸子及汉代学术史最新研究成果的梳理,试图对《老子》文本在先秦两汉时期的定型和流传、道经与德经的前后秩序、81章的最终划分等问题予以探讨。”刘固盛向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