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学术交流

“正明讲坛”第20期纪要 | 朱彦民:夏代历史问题的探讨与重建

发布时间:2024-12-12

发布者: 来源: 浏览次数:

2024年12月5日下午七点,“正明讲坛第20期”在华中师范大学新文科楼412会议室举行。讲座主题为“关于夏代历史问题的讨论”,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朱彦民教授担任主讲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楚学研究所所长、文化学系主任宋亦箫教授主持,历史文化学院王洪强副教授以及华中师范大学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等近五十余人参与听会。

讲座伊始,朱彦民教授就夏代的历史概念及相关问题做出引入,并提出,在当今的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凡是涉及夏代历史的学术问题都有争议。但是按照古代传统史学来看,特别是正史中,夏代是无可争议的。古人不仅从未怀疑过夏的存在,而且给予它同商、周、秦、汉等王朝一样的信史地位。这种情况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随着古史辨派的出现开始发生变化。本场讲座主要从古史辨派对夏代历史的质疑;国外学者对夏代历史的否定;走出疑古时代、重建夏代历史;以及夏代历史的三方面证据这四个部分进行深入探讨。

在第一部分,朱彦民教授首先指出疑古考辨在清代乾嘉学派的学者中便已形成风气,最为著名的就是清代大学者崔述,后来古史辨派著名学者顾颉刚便是继承了他的思想。接着朱老师进一步梳理了古史辨派的学理基础和形成的社会背景,顾颉刚先生提出“层累地造成的古史系统”对国内外学者产生较大影响。朱彦民教授认为顾颉刚是古史辨派的领军人物,其对待古书、古史的逻辑的思维和科学的精神是功不可没的,但其对上古史、尤其是夏代历史的观点有失客观。接着又提到了顾颉刚先生对夏史研究的主要观点,依据《说文解字》中“大禹是条虫”,认为禹的神话可能是因九鼎上花纹的虫而起,但是顾颉刚先生在与童书业合写的书中提到“禹是禹,夏是夏”,他怀疑夏代里某些人物的存在,但并非对夏代这个朝代的完全否定。不过重新梳理这段学术史就会发现,即使在“古史辨”学派最兴盛的时候,也并不是所有的“古史辨”派学者都质疑夏代的存在,采取极端怀疑主义立场的学者主要是杨宽和陈梦家。经过多年考古学发现和古史研究的进展,证实古史辨派的某些观点有些“疑古”过头,顾先生本人也在不断修正自己的一些看法。朱彦民教授认为:虽然古史辨派的一些观点在现在看来“有些过时”,需要重新审视,但他们对古史材料的整理、思辨性的考察、逻辑性的推论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第二部分中,朱彦民教授介绍说,今天看来,古史辨派作为一个时代的学术流派,已经成为了历史的研究对象,中国绝大多数学者都不再怀疑中国的古史系统,但是一些学者,尤其是一些国外汉学家,至今仍然对夏代历史持怀疑态度,甚至持完全否定态度。如美国著名学者艾兰先生在《龟之谜——商代神话、祭祀、艺术和宇宙观研究》中提到“夏代是商代的倒影说”。从这种二元对应论的假说,进而推导认为“如果夏原来是一个神话,后来被变成了历史,那么考古学上的夏文化也就难于成立了”。其他外国汉学家如苏联科学院刘克甫先生、美国斯坦福大学倪德卫先生、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巴纳先生等也都各持观点,认为夏代不存在。其中,针对美国学者罗泰先生的“夏代存在就是民族主义和政治正确”观点,刘莉教授对103位中西方学者及学生做了问卷调查,结果与罗泰先生的表述完全不一致,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夏代存在与否是一个学术问题,跟政治并不挂钩。但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很多国外汉学家所著的中国通史如《剑桥中国史》《哈佛中国史》,甚至中国学者所著《新编中国史》,都不列先秦史。

在第三部分,朱彦民教授提出,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除了“古史辨派”之外,还有另一个学术派别“罗王之学”与之相对抗。“罗王之学”是以罗振玉、王国维及其弟子和再传弟子为代表一批学者,利用近世发现的地下出土文献对古代历史文化进行研究的一个学派。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二重证据法,有意识的针对“古史辨派”的“破”而作出“立”,对于夏代历史文化的研究非常有建设性意义。其次,对夏代历史重建有所建树的首推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附录:夏禹的问题》)。再者,朱彦民教授认为真正对夏代历史研究做出了不起贡献的是李学勤先生,“走出疑古时代”的口号就是李先生提出的。以上就是朱彦民教授对夏代历史问题争论综述的学术回顾,而朱教授本身也认为夏代历史不容置疑。

在第四部分中,朱彦民教授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夏代历史不容置疑。一是先秦文献里的记载,如《尚书》中的《虞书》、《夏书》、《周书》,《左传》和《吕氏春秋》等。二是出土文献的辅证,如遂公盨青铜铭文、上博简容成氏和清华简中的“西邑夏”。三是甲骨文中的夏代痕迹,如阳城陶文“共”字、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文”字,甲骨文中“夏”字探索,甲骨文中的夏代后裔“杞”、“鄫”、“土方”和甲骨文所见夏代诸侯国“六国”、“戈方”、“雇伯”等。

最后朱彦民教授对所讲内容进行总结。在简要说明了徐旭生先生对夏墟的调查和二里头的文化概貌后,朱彦民教授引用了北大考古学教授邹衡的观点,即“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不仅地域和传统文献记载符合,而且考古学碳十四测年也在历史记载的夏代纪年之中。朱彦民教授认为,从文献记载、古文字材料、地下出土文献和考古资料,多方面的证据可以证明夏代作为一个历史朝代是客观存在的、不容忽视、不容抹杀的。

讲座最后,朱彦民教授准确、耐心且严谨地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如何理解西邑成为商朝祭祀和占卜的神明;“夏”训诂成“西”,是否是商人对夏的他称,而非夏人的自称;文字对于证实夏朝存在的重要性;外国学者对夏代质疑的原因等。宋亦箫老师高度评价了朱彦民教授所作报告,并就讲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夏”字“猴”形的解读,宋老师认为他所发表的《中国古代猴形雷神考》一文对猴形的讨论可以跟这个字作一个形象结合的研究。宋老师讲道,自己非常关心夏代的历史问题,在考古学概论课上主持过相关讨论,并且表示希望多多聆听国内外相关专家对夏代历史问题的讨论,认为这次讲座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此外,宋老师提到考古学界的相关学者如许宏先生、韩建业先生也对夏代历史问题非常关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要想找到夏代和史书记载的夏的两相对证,最好是首先在考古发现上查明其内涵,另外从文献记载的角度也明晰其史实。最后,宋老师提到了裘锡圭先生对古史辨派“疑古过头”的“二分法”观点,并表示认同。宋亦箫教授表示十分感谢朱彦民教授所做的精彩演讲。至此,本次学术讲座活动圆满结束。


撰稿人:余凤娇

审读人:宋亦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