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李其荣)10月30日,首届华侨华人论坛暨华侨华人与浙江共同富裕国际学术会议在浙江外国语学院举行。此次论坛由浙江外国语学院主办,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华中师范大学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武汉基地、浙江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促进会共同协办。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上海商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吉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浙大城市学院、浙江广厦职业技术大学、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华侨大学、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等国内高校及法国国际移民研究所、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马来亚大学、新纪元学院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外高校与研究机构的80多位学者、华侨、侨领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同步参与会议。
浙江外国语学院校长洪岗教授、浙江中华文化学院一级巡视员张建明、浙江省侨联副主席姚君明、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主任吴小安教授分别致辞。
会议安排了三场主旨报告:第一场,李其荣:《知侨·懂侨·爱侨一一习近平的华侨华人情怀》;第二场,庄国土:《21世纪前期海外华商的新变化:兼论浙商、闽商和粤商的特点》;第三场,袁丁:《建国初期中国政府的侨汇认知——对浙江的启示》。
浙江省侨联党组成员、侨联副主席姚君明表示,华侨华人研究应该找准研究的方向、目标和方法,加大理论阐释和推广。“比如如何满足华侨华人的念祖恋乡情结和中华文化传播需求,扩大对我友好力量。如何做到‘想侨胞所想、急侨胞所急’,及时掌握侨情现状,及时回应侨胞需求等。”在“重要窗口”“共富工程”新征程中,华侨华人研究工作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姚君明从研究必须很“红”、研究可以很“燃”、研究应该很“暖”三方面,为华侨华人与共同富裕研讨主题提供了参考方向。
华中师范大学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武汉基地主任、教授李其荣认为,“海外侨胞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华侨华人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中的重要力量,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共同富裕进程中,华侨华人起到了双重作用,既推动所在当地社会的发展,也对海内外友谊、合作起到积极意义。”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央统战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庄国土分析说,“中小华商是共同富裕路上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其中中小华商的数量和实力高速成长,已然成为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主体。华商多数以中国为依托,通过不同程度地受惠于与中国的商贸合作而快速成长,目前正趋向于海内外华商联动发展。”
北京大学华侨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吴小安表示,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推进,海外华侨华人愈发被关注、被重视,华侨华人研究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如何更大程度地服务华侨华人,传播中华文化,如何将华侨华人同祖国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也对华侨华人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呼吁各位专家学者把一份洞察力和执行力装进兜里,用‘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胆魄,投身华侨华人与共同富裕的研究中去,用我们的智慧与胸怀,为新时期华侨华人服务中国发展、彰显中国形象、发出中国声音贡献学界该有的力量。
据统计,浙江现有归侨侨眷110多万人,华侨华人200多万人,其中改革开放后出国的新侨占76.3%。与全国其他省份一样,浙江经历了从“出国热”到“海归潮”的转变,越来越多“海归”选择回国创业创新,成为浙江共同富裕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本论坛分4个专题、4个场次进行。四个专题是:华侨华人与共同富裕研究;移民问题、华文教育与侨乡研究;华商与文化认同研究;华侨华人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研究。
彭慧、詹娜出席线上会议。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詹娜主持了闭幕式。
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社会科学网、光明日报—光明网、中国日报中文网、中国外文局中国报道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文汇网、浙江电视台国际频道、浙江在线、浙报集团天目新闻、华人头条欧洲频道、中国蓝新闻客户等媒体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