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所中心

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中心

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武汉基地成长历程

发布时间:2022-09-26

发布者: 编辑:贺灿辉 来源: 浏览次数:

李其荣  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武汉基地主任、教授

2005 年,历史文化学院成立了“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中心”。

2006 年,我在上海参加学术研讨会。会后我到王晓萍(现任中组部副部长)寝室拜访她,她提供一个信息说,国侨办准备在上海成立侨务理论研究基地,但当时还没有挂牌。我说武汉也可以成立基地呀,她表示坚决支持,建议我如何操作,要我联系湖北省外侨办。

回武汉后我立马向省外侨办主任做了汇报,主任既没有说支持也不表示反对。接下来,我联系市侨办主任秦锋,市侨办主任很感兴趣。这使得我有了一点信心。于是,我向学校社科处处长石挺做了汇报,社科处石挺处长很支持,并要我起草方案,我按学校职能部门领导意见这样办了。过了不多久,我联系了市侨办主任,找了一个时间,在华中师范大学聚餐一次,就武汉设立基地进一步研究,并形成初步意见。

搞“基地”不能没有省外侨办。这中间我多次联系了省外侨办。这前后冷了一年多。后来我多次和王晓萍司长在一起参加学术研讨会,她并问及此事进展。在这种情况下,有了转机,我带着我起草的方案又见省外侨办领导,得到省侨办认可,省外侨办下批文并上报国侨办。

此后,学校党委副书记何祥林,社科处处长何静与我,我们一起去北京汇报,当时接待我们的是一位范如松副司长和赵健处长,我们汇报了在武汉设立“武汉侨务理论研究中心/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武汉基地”的想法,范如松副司长对于我们的汇报予以肯定,但是他说先挂“中心”牌,来年再挂“基地”牌。其实我们看重的是基地牌子。晓萍司长进来了,她说“也可以两块牌子同时挂嘛"。就这样由晓萍拍板了。

按照王晓萍司长的思路,“基地”由三家共建,但采取不同的模式。上海模式是,“基地”挂靠在一个研究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武汉“基地”是挂靠在一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浙江“基地”是挂靠在历史学会。“基地”挂牌顺序是:上海、武汉、浙江、广东、福建、江苏。

湖北省及武汉市侨办与华中师范大学经过一年多时间筹划和准备,联合组建了“武汉侨务理论研究中心”,并于2008 年6 月28 日正式挂牌成为“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理论研究武汉基地”。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虞云耀、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任启亮等为基地揭牌。武汉基地在全国是第二个揭牌的,由湖北省外侨办、武汉市外侨办、华中师范大学共建。

基地为了提升学术水平所做的一件重要工作是举办国内外学术会议。从2006 年开始至 2015 年,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武汉基地连续十年在武汉召开了比较大型的十届国内国际学术会议,这十次会议框架是由曾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务院侨办副主任谭天星与我共同策划的,在学术圈内反响很好。十年会议, 十年坚持。在举行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暨第十届“ 海外人才与中国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召开之际,我们收到来自海内外机构与个人贺词贺信32 封。

会议得到国内外同仁的大力支持,有的同仁连续参加九次、八次会议,表明对基地的支持。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高伟浓教授写道:谢谢其荣教授之文,不禁勾起旧事。我参加武汉基地之会有九次,只差最后一次没去,未得“ 十全十美”,时常抱憾。最后一次未能赴会是因到加勒比海出差之故,当时写了三首七律作为贺词。今翻起陈年旧事,姑允将当日拙诗三首晒于此,以作存忆。

二0 一五年七月十三日 贺“双十会”三律

(一)

十年征战十年功,

一带飞花一路通。

硕彦欣欣来桂苑,旌旗猎猎向苍穹。人才赫赫文章秀,国梦煌煌大略雄。四海英豪逢盛会,江城月季正金风。

(二)

壮士常萦社稷情,檄书总待殿钟鸣。郑和已踏沧溟浪,玄奘再牵葱岭声。白雪千层龙裔喜,

黄云万叠鬼神惊。和平崛起输长策,猛志应登紫禁城。

(三)

十年九度到黉堂,捧读翰章逢栋梁。

海外征人思蹢躅,树中栖凤盼回翔。还将旧梦归华夏,再续新篇振纪纲。借得无垠加勒比,一泓春水祝炎黄。

通过会议,以文会友。10 年会议我们结识了不少朋友。如:王晓萍(现任中组部副部长),刘香玲( 现任北京华文学院党委书记),谭天星( 现任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张春旺( 现任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赵健( 现任中央统战部培训中心副主任)、苗丹国( 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处长)、何伟副( 曾任武汉市外侨办副主任)。还有一大批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如:庄国土教授(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龙登高教授(清华大学),王辉耀博士(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周敏教授(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令孤萍教授( 美国),祝家丰博士( 马来亚大学),沈己尧教授( 美国),龙坚副教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李盈慧教授( 台湾),刘宏教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朱梅教授( 丹麦),奈仓·京子教授( 日本),刘良妮副教授( 新西兰),郭世宝教授(加拿大)、王琛发教授(马来西亚),舛谷锐教授(日本) ,等。

武汉基地通过会议不仅交了朋友,扩大了学术影响。2012 年8 月6 日上午,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协同创新建设研讨会暨揭牌仪式在暨南大学办公楼826会议厅举行,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武汉基地受邀为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单位。2012 年6 月18 日下午,“ 上海侨务理论研究中心” 代表团一行十人来武汉基地调研。2013 年12 月11 日上午,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广州基地的嘉宾一行5 人来武汉基地调研,与我基地人员交流座谈。厦门大学庄国土教授写道:“华人研究中部崛起,不容易。”美国北亚利桑那江峡教授说:“ 10 年会议,10 年坚持,10 年成就,10 年品牌。”华侨大学李勇教授与海南社会科学院陈勇主任写道:武汉基地是“荆楚侨研之光”。

由于有上级领导的关怀,国内外同行的支持,随着基地的茁壮成长,其学术亦已渐成熟。基地出版了一批优秀科研成果:《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年。《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续篇》,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 年。《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第三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19 年。《国际移民政策与治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7 年。《海外人才与中国发展》,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 年。《海外高层次人才与人力资源建设》,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 年。《华侨华人与湖北经济发展——华创会研究集成》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2012 年。《合作与共赢——华侨华人与中国的交流与互动》,长江出版传媒/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 年。《跨越与转型——国际商务视野下的华侨华人与华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年。《海外人才与中国现代化》,长江出版传媒/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年。《协同发展:华侨华人与“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 年。《共建与共享:浙江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国际学术会议文集》,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7 年。《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201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年。《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2017—201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年。《“一带一路”视野下侨商回归与侨乡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年。《华侨华人家国情怀与文化认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年。《海外华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国华侨出版社,2022 年,等。

武汉基地获得一批优秀奖项:2013 年《跨国移民与东亚现代化——以中、日、韩三国为例(系列论文)》,第八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20 年《国际移民政策与治理》,获第十二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5 年《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第六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2015 年《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续篇》,武汉市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南地区人民出版社第三十四次优秀社科读物评选中获“优秀图书奖”(2013 年 10 月)。2007 年《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系列论文)》湖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1 年《华侨华人与中国经济发展》,国务院侨办2007-2010 年度课题研究成果优秀奖。2009 年《发达国家技术移民政策及其影响——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系列论文)》,武汉市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 年国务院侨办“侨务资讯奖”。2013 年获湖北省“侨务工作先进外事工作者”荣誉称号2020 年《全球化视野下美国华人多重认同探析》,2017-2018 年度丽水市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21 年《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第三卷),丽水市 2018-2019 年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

基地成长了一批人才。彭南生副校长荆楚学者;詹娜:青年桂子学者;彭慧:菲律宾研究中心主任;李其荣应邀为全国政协委员连续导读15 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基地彰显了我们研究人员的智慧才华,我衷心感谢我的团队!

审阅人:魏文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