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所中心

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中心

[图文]“欧洲华侨华人与当地社会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

发布时间:2010-09-05

发布者:李其荣 编辑: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中心/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 浏览次数:

李其荣教授在会议上演讲

2010年8月17-18日,由国务院侨办与中山大学共同主办的“欧洲华侨华人与当地社会关系”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举行。出席会议的国务院侨办和地方侨办领导、海外侨领与国内外专家、国务院侨办咨询委员共60余人,有20位代表报告了学术论文。会议上举行了中山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国务院侨办副主任许又声做主旨演讲。本次会议前后筹备了近两年,这是首次在中国以欧洲为区域进行研究的学术会议。之所以举办“欧洲华侨华人与当地社会关系”研讨会,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政策法规司司长王晓萍说,一是考虑到学界对东南亚、北美国家的华人研究比较活跃,而对欧洲华人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会议主办方想通过本次会议凝聚学者,促进侨务工作发展;二是近年来欧洲华人社会比较活跃,但带来的问题也不少,最近涉侨的问题也发生在欧洲国家,国务院侨办想通过本次会议给中山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以支持。本次会议体现了上下结合、国内与国外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一、会议特点

本次会议体现了三个特点,即广泛性、原创性、分层性。

首先,本次会议具有广泛性。会议不仅体现在代表的广泛性,而且讨论内容涉及11个欧洲国家,包括俄罗斯、法国、西班牙、英国、捷克与斯洛伐克、荷兰、德国、意大利、波兰、匈牙利等,对华人居住的重点国家都有研究,涉及的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区等。

第二,本次会议具有原创性。有许多学者到欧洲做过实证研究,运用的第一手材料比较多。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春光教授通过对荷兰华侨华人生活的实地调查,发现华侨华人社团在华人生活世界中扮演着一个关键性的角色——拟村落化,荷兰华侨华人社团成了华侨华人在异国他乡的村落替代物,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生活和活动空间。英国利物浦华人协会会长吴克刚参加了2010年英国国会选举,他在会议上交流了他参加英国国会选举的过程和感受。法国华人进出口商会会长夏尚忠长期生活在法国,交流了他对欧洲华人批发市场建设的一些看法。中国传媒大学刘昶根据他在欧洲实地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依照新闻与传播学的研究范式,归纳了英、法两国华文传媒的发展特点。

第三,本次会议分层性研究明显。本次会议讨论的话题包括:区域研究、社团、村落化、藏族问题,等等。美国加州大学周敏教授通过对美国移民社会学有关移民社会适应的古典理论的文献回顾和批评,较深入地讨论了作者与波斯特(Portes)共同提出的多向分层同化论(segmented assimilation theory)。但是,国内有学者不赞同“同化论”,认为,“同化论”带有种族歧视的味道,提出用“融合”的概念比较合适。这些讨论对于深入探讨欧洲华侨华人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会议成果

会议取得了不少成果。会议就欧洲华人社会的现状、趋势变化和主要问题、融合和冲突的问题以及值得进一步研讨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一、欧洲华人社会的现状、趋势变化和主要问题。

俄罗斯莫斯科大学邓兰华教授提交的论文题目是:“俄罗斯华人企业的现状及与当地经济的冲突”。她认为,由于中国近20年来在世界市场上迅速的发展,中国商品越来越丰富,产品质量越来越好,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越来越好。因此,在俄罗斯的华人企业与20年前相比,其主流无论是从经营规模、经济实力、驾驭市场的能力,国际贸易水平、经验、人员素质都有了极大的提升,他们是中俄两国经贸关系的重要桥梁,是两国人民相互友好往来的纽带。

西班牙鲁迅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方晓对北西班牙地区华人社区的群体特性及社会融合发展进行了分析。她认为,总体上西班牙的华人群体历史短,地理来源和分布高度集中,文化教育层次呈大底金字塔形,高智力或具高技术性的移民少,且在分布上大半集中在马德里和巴塞罗那两地。巴斯克地区的华人群体总体上也有类似的特性。归结起来,巴斯克地区的华人群体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传统经营滞后,经济危机受挫;重商轻政的融合现状;婚姻和家庭面临移民法的考验;二代移民的文化认同教育疑惑;以及华人组织凝聚作用和侨领作用的发挥。

长期以来,学界对东欧及中欧地区的华人研究较少,成果也不多。香港大学钱江教授对捷克与斯洛伐克的中国新移民进行了探讨。根据他在该国的田野调查与了解,他说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捷克居留的中国新移民总数约有9000人,合法与非法移民的数量各占一半。中国新移民在捷克和斯洛伐克所从事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中餐馆、中国轻纺产品的批发和零售这两大门类。中国移民的志愿性社团组织在捷克和斯洛伐克兴起的时间不长,但真正能够为新移民谋福利、办实事的团体为数不多。中国人争夺海外移民社会领导权的恶习导致捷克中国新移民社会四分五裂,人心涣散,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阻碍了当地华人社会的进一步壮大和发展。

同济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杨烨探讨了中国新移民在中东欧的生存现状与华文媒体的发展。她说,就地缘而言,中东欧国家是通往西欧国家的重要通道,因而,这一地区成为华人华侨移民欧洲的首选之地。中国新移民在向欧洲迁徙的过程中,中东欧国家的华人华侨又有其十分特别的来源,即源自于中苏边贸的发达、苏联东欧的政治制度波匈捷等中东欧国家的移民政策20世纪90年代的转型时期前松后紧,90年代后期华侨华人开始大批离开这些国家进入西欧地区,华文媒体在中东欧国家显得比较活跃,成为中东欧华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

西藏人在国外的情况,可以说国内很少有人清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王异虹教授对藏人在德国“受欢迎”的原因进行了探析。她说,至2008年截止,在德国的藏人约为400人。但是,为什么世界上最重要的藏人活动地会在德国?德国人为什么对西藏人如此偏护,尤其对达赖喇嘛“热情有过”?王异虹认为,在德藏人势力强大的原因主要来自他们的协会,德国拥有欧洲乃至世界最多和最有影响力的藏人协会,这些协会的特点是不仅有西藏人还有德国人等参与起组织和活动。德国的藏人和其活动,尤其是对中国大陆的反对活动,活动之所以受到德国的支持,不仅有西方宗教哲学和神话以及同德国纳粹党魁的渊源,还有现任政党领袖和执政党的支持,甚至媒体和普通民众的支持,这使得德国的藏人团体不断发展,成为达赖喇嘛及其团体的重要反华基地。

华中师范大学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中心李其荣教授对欧洲华人社会的趋势变化和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的提升,欧洲华侨华人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华人社会的五大趋势变化,即华人社会人口持续增长,华人社会日益繁荣,华人社会的地位不断提高,华人社会民族认同感增强,华人社会看好中国经济。但是,华人社会也面临一些问题,诸如:欧洲华人经济转型升级的问题,华人在欧洲社会遭到不公问题,欧洲华文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为了改善华社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重要的是,构建和谐华人经济,理性维权,有效保护海外华人,延续并传播中华文化与文明。总之,应加强与主流社会的对话与沟通,积极融入所在国社会,为华人争取更多的话语权、生存权和发展权。

厦门大学李明欢教授对今后五到十年欧洲华侨华人发展趋势做了展望。她认为,目前,欧洲华人总量大约在250万左右。未来五到十年,估计欧洲华人人口还会有所增长,但增速可能减缓。在政治上,欧洲华人的权益意识可能进一步提升。在经济上,欧洲华人经济实力可望在磨合中继续有所提升。在文化上,欧洲华人从中华节庆活动、华文媒体传播到中文学校,都需要进一步融入当地社会文化的总体框架中,以社会和谐发展为共同目标。

山东大学宋全成教授讨论了欧洲的中国新移民的特征。他认为,欧洲的中国新移民的特征有:中国新移民的类型多元化,其中投资移民成为新移民的突出特征;中国新移民社团发展迅速;中国新移民的精英人群增加,社会融合程度提高;中国新移民的大众传播意识和参政意识强烈,华人政治地位显著提高。从规模上看,欧洲已成为中国新移民增长最快的地区;从区域上看,中国新移民已遍及整个欧洲国家;从社会地位上看,欧洲的中国新移民文化素质偏低、社会地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欧洲华人融入当地社会与冲突问题。

“融入”与“冲突”,是本次会议讨论的重要话题。华人参政反映了华人融入主流社会的程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刘宏教授以英国2010年大选为中心,探讨了英国华人社会与政治参与。他通过对整个华裔候选人参选过程的回顾与介绍,剖析华裔候选人失败的原因与意义,揭示了英国华人在积极寻求融入英国主流社会的艰难历程。作者指出共有8位华裔候选人参选,创造历史记录,这说明英国华人正在努力改变过去对政治漠不关心的形象,通过参政议政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引起与会者极大兴趣的是,英国利物浦华人协会会长吴克刚的报告。因为他参加了2010年英国国会选举,而且他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具有中国大陆背景的英国华人国会议员候选人。他通过自己的大选经历,分析了英国华人和英国政治,阐述了华人社区本身的特点及其优势,提出了对英国华人在英国政治及英国社会的重要作用、潜力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改变华人参加政党活动的途径,提出去除做客心理、二元承认,中国要素的日益重要和新移民为未来参政中坚等观点。

全荷华人社团联合会王剑光主席对荷兰华人社会进行了探讨。他说,华人到荷兰已有100年的历史,他们为荷兰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综观荷兰华人生存发展的历程,虽有许多经验可以总结,但其中抓好侨社的和谐建设,促进华人融入主流社会是至关重要的。参政议政是历史赋予华人社会的重任,也是华人的最终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介绍了荷兰华人社会参政议政的做法,如:树立“双向互动”的融入理念;对“融入”的思想基础进行社会调查;创建华人参政的常设机构,及时与政府进行沟通与对话。

比较研究是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本次会议上有学者采用比较研究方法,使得对欧洲华侨华人的研究比较深入和客观。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范若兰教授从文化适应的角度将法国的阿拉伯移民和华人移民进行了比较,颇有新意。她说,法国曾对全法民意调查,以阿拉伯人和华人相比,则华人似乎比阿拉伯人适应法国要容易一些。究其原因,阿拉伯移民与华人的文化不同,前者属于神本文化,伊斯兰教是其根本,而后者是属于人本文化,大部分华人是无神论者。华人文化的世俗性和实用性决定了华人容易吸取和适应法国文化,而阿拉伯人的伊斯兰信仰像其他一神教一样,具有排他性、独占性和不妥协性,穆斯林坚持自己的宗教信仰以及由宗教所规定的生活方式,不容易吸取其他文化。这两种文化差异决定了法国人对其文化的反应。

与会代表对华人社区和社团进行了讨论。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武斌教授近年来在意大利和英格兰的华人社区进行实地考察,深度采访。他对海外华人社区建设的瘴碍、新动力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伴随海外华人人口增长与社会转型,华人社区内部不同群体间相互分离与分化问题严重,导致了新移民劳工的声音、苦难、需求、贡献被忽略了。华人企业之间劳动标准差异很大,滥用剥削劳工的问题比较严重,损害了华人社会的声誉。上述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建立一个与所有利益相关方参与、平等交流、合作的平台,以便强化劳工的权利。华人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有赖于华人社区外部力量的广泛介入和参与,在此过程中,华人学者、专业技术人员和留学生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春光教授在谈到荷兰华侨华人社团的作用时指出,荷兰华侨华人社团在华侨华人与主流社会之间筑起了一道缓冲带,有了这个缓冲带以后,不至于在华侨华人直接进入主流社会,遭受到情感上的冷漠和不适,而且降低了华侨华人与主流社会的对抗。

温州大学国际合作学院严晓鹏教授就意大利普拉托的华人与当地社会融合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普拉托华人社会未来发展的一个中心议题是在多大程度上华侨华人与意大利社会相融合。他说,华人作为弱势群体,在异国他乡,非常渴望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当地的第二代华裔正积极地融入到普拉托主流社会当中。为了融合主流社会,华侨华人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应对,改善状况,促进融合。

三、欧洲华人社会研究中值得重视的一些问题。

会议邀请了国务院侨办许又声主任做主题报告。他在报告中提出了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给与会代表以启发。

首先,关于欧洲华人的政治性。他说,总体上说,欧洲华人华侨参政率低,这是现状。今年英国有8位华裔参政,这是一个好的兆头。从英国华人参政,给我们一个思考就是,华人华侨如何维护自身的权力问题。

第二,华侨华人经济问题。他说,华人具有勤劳的品质,人家还在休息,华人就上工了,影响了当地居民的休息,由此发生冲突。近年来,中国政府限制了公费旅游,这就影响了欧洲华侨华人的生机。如何引导华人经济,是我们的研究课题。

第三,华侨华人文化问题。在欧洲,华侨华人文化冲突比较明显。浙江侨胞不懂外语,甚至连普通话也听不懂。但他们的成就令人佩服。他们的卫生习惯问题引起冲突。这就向我们研究者提出问题,华侨华人如何实行文化和谐。

第四,华人融入主流社会问题。我们一方面提倡华人融合当地社会;另一方面又提倡华侨华人保留中华文化传统,认同中国和中华民族。北美华人第三代融入了主流社会,但他们与中国的关系越来越淡。我们要尽量保持和华人的联系,鼓励他们融入主流社会,又认同中国和中华文化。

第五,华侨华人内部的问题。他说,华人之间不团结,相互不服气。不同国家,华侨华人具有不同的特点:在东南亚,华侨华人形成家族;在欧洲,形成不了领袖人物。欧洲华人华侨由于文化素质问题,缺乏领袖人物。

第六,构建和谐侨社问题。如何树立中国侨民的新形象,这是我们应探讨的问题。华人在海外应合法经营,守法经营,华人回归祖籍国,构建和谐侨社,涉及华人形象。他说,国务院侨办提出要树立华人新形象,这要作为国务院侨办明年的工作重点。这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好好研究。

总起来说,欧洲华人是积极向上的,充满活力的。但是,我们要看到欧洲华人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文化冲突不存在谁对谁错,而是文化差异。我们应积极开展对欧洲华人华侨的研究,把华侨华人社会建设得更加美好。

广东省侨办副主任林琳认为,我们应多研究欧洲华人华侨的积极贡献,研究华侨华人与当地社会的冲突问题,华人对当地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应多宣传华侨华人积极方面的贡献,但也不要忽视其负面的影响。我们的目标是,促进海外华社和谐发展。

三、会议共识

通过两天的学术研讨,与会代表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第一,欧洲华侨华人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这不仅体现在人数的增长,也体现在一些经济发展的数字上。华人经济的发展为欧洲带来了活力,缓冲了当地经济危机。本次学术会议,华人在文化上的贡献讲的少了一些。欧洲的华文教育有成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承,英国20万人在广场上庆祝中国人的春节。今年英国有8人参选,未获成功,但从另外的意义上说,这是一次成功,它提升了华人参政的能力。

第二,欧洲华人正处在一个深层发展的阶段。华人社会日益繁荣,不断走向融合、和谐发展,华人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但是,在这个阶段也出现一些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华人的传统经营方式、文化和当地的经济、法律环境以及文化之间,发生了较以往更为深层、直接的冲突。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这些问题是处在华人发展阶段中出现的问题。

第三,我们要以更大的视野来看待这些问题。侨务工作要做到“三贴近”,即一是贴近中心促发展;二是贴近侨情办实事;三是贴近职能求突破。我们应搞好三个社会的互动研究,这就要了解华人华侨住在国的生态环境、华侨华人社会、中国社会的情况。当地社会生态环境对华人华侨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应加强研究。华人社会与当地族群关系也应加强研究。

第四,要多方引导华人融入当时社会。2007年,国务院侨办提出了构建和谐侨社的理念。海外侨社的和谐是我们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内容之一。构建一个和睦相融、合作共赢、团结友爱、充满活力的华侨华人社会,对于维护我国国际形象,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鼓励华人华侨尊重当地社会民族习俗,华人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应注意回馈社会;要促进侨胞加强与主流社会的沟通;我们鼓励华人参政议政,踊跃投票;华人社会内部也应加强团结与和谐。

总之,这是首次在中国以欧洲为区域进行研究的华侨华人国际学术会议,会议具有广泛性、原创性、分层性,交流广泛,成果丰厚,并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李其荣,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中心/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武汉基地,武汉 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