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所中心

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中心

论世界华人资源在中国大陆的整合

发布时间:2008-09-26

发布者:庄国土 编辑: 来源:华中师大报复刊第999期,2008年7月8日 浏览次数:

——兼论海外专业人才是中国崛起的特殊机遇(节选)

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基于同族同文同种的同胞情感,与中国进行密切的合作。这种合作基于两个主要基础:即: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下东亚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华人与中国共同的文化基础则使世界范围内的华人资源优化配置和合作更易进行,这解释了为什么双方能互为首选合作伙伴的内在原因。

大概可以说,大陆与海外同胞的合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重要成果,是中国大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海外同胞,是中国大陆最重要的国外资源。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与海外同胞合作,主要是资金、市场和中间技术转移的合作,尽管这种合作使中国成为某种程度上的“世界工厂”,但离世界先进经济体仍有较大的差距。同时,海外华人人才数量激增,却仍未大规模参与中国大陆的社会经济建设。本文论述海外人才与中国大陆的合作,是中国现代化的独特机遇。

大规模海外专业人才的形成和分布

在海外华资大规模涌入中国大陆的同时,中国人才却呈流出之态势,且流出规模越来越大。构成中国新移民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1、留学成为移民的主渠道之一

依出国目的、途径和职业结构,中国新移民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类移民是留学生。中国第一批大规模新移民当属留学生。迄2007年,中国大陆留学人员数量已超百万,连同其出国眷属,以留学渠道移民国外的中国大陆人当在100万以上。加上港台,其总数可达200万。留学成为中国人移民国外的主渠道之一,为古今中外独一无二。无论大陆或港台,中国留学人员主要前往发达国家,尤其以北美为最。

第二类移民为非熟练劳动力,他们主要以亲属团聚理由申请定居身份,少部分人则选择非正式途径前往海外定居。非正式途径移民海外的中国人主要来自大陆,遍布于世界各地,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其数量无从准确统计,至少有数十万人。近10年来,中国移民也大量前往发展中国家,以东南亚、拉丁美洲和非洲为最。尤其是定居于东南亚的中国移民,相当数量部分人并没有取得合法移民身份。

第三类移民为商务移民,包括投资移民、驻外商务人员和各类商贩。1990年代中期以前,前往发达国家的中国投资移民主要来自港台,多数亦为高学历者。

第四类移民为劳务输出人员。劳务输出人员有别于一般移民。大部分劳务人员在合同期满回国,少部分留居当地。通常中国出国劳务人员的期限一般是两年,且常年保持增长趋势,可视为特殊移民群体。

留学成为移民的主要途径而导致中国大规模的人才或潜在人才的流出,是改革开放政策最值得检讨的部分。然而,如果中国真正重视人才并措施得法,海外专业人才仍可能是中国迅速发展的机遇。

2、新移民专业人才的分类和分布

新移民专业人才大体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从中国大陆出去的留学生。随着中国留学热潮方兴未艾,来自大陆的新移民正日益成为海外华人专业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第二类是从中国香港和台湾出去的留学生。第三类是新移民的第二代。由于华人对教育的重视,新移民子女的专业人才数量飞速增长。最后一类是直接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移民出去的专业人士。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的留学潮仍延续至今。中国教育部在2006年6月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从1978年到2005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93.34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23.29万人,占出国留学总人数25%左右。无论是留学目的地或留学转定居,中国留学人员首选国均是美国。与此同时,美国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海外优秀专才。美国政府的移民配额,也优先保障引进专门人才。

台湾地区开大规模中国留学生转移民之先河。台湾“教育部”统计,从1950年到1974年,台湾“教育部”共批准了30765名大专毕业生到美国留学。据台湾青年辅导委员会统计,从1950年到1971年,留学生(其中90%为留美学生)接收辅导回台就业的只有2341名,仅占同期出台留学人数的7.7%。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台湾出国留学达到高潮。1986-1987年度,台湾留美学生为2.6万人;1988-1989年度增至2.9万人。1990年台湾当局正式开放留学政策后,到海外留学的人数急剧增加,每年突破6万人。但此间台湾经济发展迅速,留学生毕业后返台服务比例增加。但是与出国留学的总体人数相比,仍有八成的留学生滞美不归。九十年代以后至今,随着台湾经济的飞跃发展和台湾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台湾留学生海外留学有所放缓。

1960年代至1970年代中期,香港人前往海外留学数量大增,往美、英、澳大利亚以及欧洲各国留学的人数,每年都达到7000-8000人之间,其中约有5000人学成后留下就业定居。此后数量继续增加。值得关注的是新移民子女,他们正在成为海外华人专门人才的重要源地。相比其他移民族群,华人可谓对子女教育最关注的群体。留学人员对其子女的教育重视自不待言,教育程度低的华人新移民,对子女教育的奉献精神更令人叹为观止。

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移民出去的知识分子或技术人才,也成为了所在国华人专业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在移民出去前就已经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并且拥有工程师、教授等中高级职称。还有的是在某些领域经验丰富的技术高度熟练的专家、专业技术人员、投资者、医师、商人、中级和高级经理、关键岗位工人和转包合同工等有一技之长的人。这一部分人才中的知识分子多以从台湾和香港移民出去的为多。

新移民专门人才广泛分布于发达国家,高度集中在美国。美国之外,海外华人科技人才比较集中的国家是西欧各国,尤其是英法等国,以及北美洲的加拿大、亚洲的日本、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加坡等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

中国大陆留学人员大部分是本科以上。出于毕业后的就业考量,留学生高度集中于理工科领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海外的中国大陆科技人才超过30万人。全球获得博士学位的科技人才约有10万名。据1995年美国移民中心的调查显示,在美国华侨华人科技、经济管理专业人员中,在美国本土出生的华裔专业人士有19%是各类工程师;在美国国外出生来美的华裔专业人士,各类工程师占27%,大学研究及大学教职人员占16%,从事计算机行业的人士占15%。根据郑斌等人的调查,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在加拿大西部学习的中国大陆留学人员,学习理工科者占80%以上,尤其集中在工科。新移民专门人才集中于理工科领域的现象也体现在留学回国人员中。

新移民专业人才高度集中于理工科,极大提升了美国华人高科技人才的比例。1980年,美国华人16岁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工程师和科技工作者占41%,而白人仅为18.4%,黑人为8.1% 。到2000年,美国华人从事管理和专业技术及相关职业的比例为52.3%,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远远高出全国平均值的33.6%,仅次于印度裔的59.9%。同时,华人从事服务业的比例下降到13.9%,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4.9%。20世纪90年代,来自中国大陆的知识新移民大量进入高科技行业。2002年针对旧金山湾区17家公司的2,300名员工的一项调查显示,硅谷的高科技工作者中出生于中国大陆和台湾者占42%。据1990年代初统计,在由新移民组成,会员遍布美国16个州的旅美中国科学工程师协会会员中,在大学和研究所工作的占31.7%,在工程界的占57.1%,在商业和法律界的占11.2%。

新移民专业人才另一个高度集中的地区是日本。根据日本法务省2008年6月3日公布的2007年年底在日外国人统计数据显示,合法履行登记手续的旅日中国人已超60万,成为日本数量最多的外国人群。在日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新移民有6000多人,获得硕士学位的更有好几万。目前,在日各种学校留学、研修的中国人数有近十万。

吸引海外人才:世界华人资源在大陆整合的关键

根据教育部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中国大陆留学人员中有70万人留居海外,加上近年来留居海外者和其他出国专业人才,中国大陆在海外的人才和潜在人才当近百万人。加上来自港澳台的海外专业人士,其数量至少在160万人以上。这是中国最重要的海外资源。然而,如何把数量如此庞大的海外专业人才这一潜在资源,转化为中国发展的现实机遇,成为中国能否迅速崛起的关键。

早在1990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敏锐把握海外专业人才对中国大陆发展的重要性。

1993年,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千万华侨、华人,拥有雄厚的资金,大批高科技人才,遍布世界的商业网络,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经济社会中具有一定实力的比较活跃的力量。就华侨、华人来说,拥有的不仅是巨大的资本,还有相当的智力、人才。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吸引海外人才和智力的工作,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然而,近十几年的人才引进情况总体上仍不尽人意。在以海外华商及其所拥有的技术和市场营销经验为主的世界华人资源与大陆相关资源整合的进程中,海外专业人才的缺位不能不说是最大的遗憾。尽管近10年来,中国的科教文卫各行业和企业也吸引了一定数量的海外专业人士,但很多在中国的海外华人精英则是在外国驻华企业和机构任职,他们一方面推动中国的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也增强在华外国企业的竞争力,构成对中国民族企业的挑战。与此同时,中国大陆专业人才和潜在的专业人才仍大规模涌向国外,转为移民。就中国民族企业的竞争力而言,近10年来虽有较大提升,但这种提升主要在规模方面,而高技术企业或相当多民族企业的核心技术,却仍然掌握在外国人手里。

就世界华人资源在中国大陆的整合状况而言,海外专业人才的缺失造成这样的错位:一方面,海外华资及其部分技术和国际市场,成功地与中国大陆的丰富廉价劳动力和国内市场结合,尤其是港台经济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