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所中心

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中心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的新发展——从东部沿海向中部延伸

发布时间:2009-10-05

发布者:李其荣 编辑: 来源: 浏览次数:

(华中师范大学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中心,武汉侨务理论研究中心/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理论研究武汉基地 湖北 武汉 430079)

时间进入2009年,世界将目光投向了东方,投向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中国。因为今天呈现在世界面前的中国,是一个自信的中国,是一个繁荣开放的中国,是一个从世界舞台边缘走向中心的中国。随着中国建国60周年的到来,60这个数字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我们也开始把属于这60年的文化、经济、教育等等点点滴滴的东西拿出来总结盘点。

中国的华侨华人历史研究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走过了发展的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对华侨华人的研究与时惧进,日益加强和发展。华侨华人研究新发展的表现之一是,从东部沿海向中部延伸。

国内早有一批华侨华人的研究机构和一批优秀的研究队伍。如:早在1956年成立的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华侨华人研究即是主要研究方向;1906年创始于南京由“暨南学堂”发展而来的暨南大学是国内唯一的一所侨校,华侨华人研究很活跃;华侨华人研究在中山大学开展得很早,在1936年6月,陈国梁、卢明就发表了《樟林乡村的人口状况》,可谓是运用人类学、社会学的方法进行的相关研究;浙江师范大学的华侨华人研究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其前身是华侨大学华侨史研究室,1980年升格为华侨研究所。其他的华侨华人研究机构还有: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上海的华侨华人研究团队。可见,华侨华人研究在福建、广东、北京等地得到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近年来,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延伸发展的趋势,改变了侨史研究的分布地图,过去很少有华侨研究的中部地区也出现了华侨华人研究机构。2005年,在华中师范大学成立了“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中心”。2008年6月28日,武汉侨务理论研究中心作为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理论研究武汉基地在华中师范大学正式揭牌。清华大学龙登高教授在为“中心”(基地)成立发来的贺词中写道:“贵中心(基地)的成立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标志着中国的华侨华人与侨务研究开始了中部崛起的进程,改变了原来东部沿海一枝独秀的局面。”

我们与侨务部门相结合,与“华创会”相结合,以召开学术会议为纽带,带动学科建设与研究工作。近5年来,我们连续主办了5次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即“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把华侨华人研究作为会议的重要议题;第1—4届海外人才与中国发展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社会影响。会议之后,国内外媒体,如《人民日报》、央视国际(www.cctv.com)、人民网、中国新闻社、新华网、中国侨网、中国教育网、环球在线、中青在线、《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泰国《亚洲日报》等分别对几次学术会议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报道。

出版学术会议文集和学术专著,是我们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华侨出版社于2008年、2009年出版了由我和谭天星司长、林晓东所长主编的《海外人才与中国发展研究》、《海外高层次人才与人力资源建设》会议文集,共计90余万字。内容主要涉及:侨务理论、政策与文化认同;人才回流、华商投资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外人才战略与华人融入主流社会,等。2005年,我们还出版了《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学术专著,并于2009年5月获得湖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系列论文)于2007年2月获湖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年2月,《发达国家技术移民政策及其影响——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系列论文)获武汉市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培养华侨华人研究的专门人才。从2007年开始,“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方向被列入学校研究生部的招生简章并启动招生。目前研究生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人才回流、华人新移民、非正规移民,华侨华人与中国软实力,美国内战中的华人等。

承担国家、教育部、国务院侨办的课题。近年来,我们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际移民政策比较”;教育部重点课题:“全球化与海外华人的生存发展研究”、“美国与加拿大技术移民政策比较”;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项目:“美国移民发展趋势与我国移民对策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加新华侨华人的比较——一种人口社会学与民族政治学的研究”、“华侨华人与中国经济发展——以华侨华人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为研究中心”、全球经济形势变化对华商投资与侨资企业的影响及相关对策研究”、“侨务工作基础理论研究”等。

开办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论坛。我们先后邀请美国华盛顿特区大学沈己尧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周敏教授、新西兰易学研究所甘开万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郝时远研究员、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庄国土教授到“论坛”做学术讲座。这样,既交流了学术,活跃了学术气氛,又与同行之间建立了友谊,进而推动了“中心”和“基地”工作。

利用“中心”平台,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2005至2006年,“中心”成员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到美国哈佛大学进行学术访问。2005年6月,我们参加了暨南大学主办的“第五届加中移民/人力资源管理圆桌会议”和国务院侨办主持的“华侨在国内合法权益保护暨下年度课题研究座谈会”。2006年8月,参加了国务院侨办与武汉市侨办合办的“2006年全国大中城市侨务工作研讨会”,由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华侨华人研究:优势、挑战与展望学术研讨会”。2007年,参加了由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主办的“中马关系与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了北京大学主办的“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第六届国际会议”以及国务院侨办政研司主办的“北美华侨华人问题学术研讨会”。2009年,参加了台湾玄奘大学主办的“新时代、新视野——海外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务院侨办主办的“2009中国侨务论坛”,厦门大学主持的“东亚区域整合:人口跨国迁移及其影响国际学术会议”,新加坡国立大学主办的“2009年族群、历史与文化亚洲联合论坛—东南亚华人族群关系与区域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通过参加这些学术会议,了解了新的信息,开阔了学术视野。

为什么华侨华人研究会从东部沿海向中部延伸呢?首先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为湖北武汉带来了发展机遇。2004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决策,继而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6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若干意见》,出台了36条政策措施,提出要把中部建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综合交通运输枢纽。2007年4月11日,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办公室在国家发改委正式挂牌,这标志着中部地区崛起进入了更具操作性的实施阶段。华侨华人研究应关注现实,关注国家的重大决策,这就是华侨华人研究从沿海向内地延伸的重要原因。

第二,湖北武汉十分重视侨务工作,重视“华创会”。早在1999年,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全省侨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把侨务引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要求各级领导和各地各部门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侨务引智工作。近年来,省市实施“开放先导”、“科教兴鄂(市)”战略,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海外华侨华人来汉创业。武汉在全国率先创立留学生创业园。尤其是由国务院侨办和湖北省政府联合主办的“华创会”已经定时定点在武汉成功举办八届,一届比一届办得好。 因时而生、因势而起的“华创会”,吸引了3000多名海外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海外侨商、跨国公司代表前来考察、交流、洽谈,会议期间签订各类引智引资项目达851个,截至2007年底,已落实项目503个,占签约项目的67%,总投资额达25.6亿美元;920多位侨胞专业人士被国内有关部门和单位聘为科技顾问、客座教授;500多名专业人士创办高新技术企业480多家,年产值30多亿元。现在,“华创会”不仅在海外华侨华人中有了较高的知名度,而且已成为“立足湖北、面向中部、辐射全国”的侨务引智引资的重要品牌。为了进一步办好华创会,在第七届华创会上,市长李宪生正式宣布,将投巨资在武汉新区建设“中国华侨大厦”,确立为“华创会”永久性举办会址。这表明,湖北武汉对侨务工作和“华创会”高度重视。

第三,湖北虽然不是侨务大省,但是有不少华人新移民。武汉是一个内陆城市,不靠边、不沾海,老侨资源并不多(现有老归侨约1000人)。但武汉是一个科教大市,改革开放后出国留学人员就有5万之多,新华侨华人多则是武汉的优势。湖北省各地市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约42500人(2003年调查的数据)。做好新移民的工作,是中国政府和国务院侨办正在抓的重要工作之一。因为加强对新移民的研究,对于新移民活动有序进行,推进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关系,发挥新移民“民间大使”的作用,巩固中国周边地缘战略依托,为中国赢得更有利的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为国家侨务工作的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意义。

第四,湖北武汉的华侨华人研究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国内外同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以2008年“武汉侨务理论研究中心”/“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武汉基地”挂牌来说,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虞云耀、国务院侨办副主任任启亮,湖北省人大副主任蒋大国、国务院侨办政研司司长王晓萍亲自为基地揭牌;我们主办了四届“海外人才与中国发展”的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国务院侨办政研司司长王晓萍、经科司司长谭天星、副司长刘香玲、处长赵健都亲临会议指导,湖北省人事厅副厅长温兴生、湖北省政协副主席胡永继、武汉市政协副主席肖志钢、江中联为会议致辞,校党委书记丁烈云、校长马敏出席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