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所中心

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中心

一次学术、情感、心灵的交流

发布时间:2007-12-26

发布者: 编辑: 来源: 浏览次数:

——北美新华侨华人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其荣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

2007年12月19-21日在上海静安宾馆举行了北美华侨华人问题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国务院侨办政研司、上海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上海侨务理论研究中心、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主办。与会代表提交论文20篇,有18人在研讨会上作了发言。大会开幕式由国务院侨办政研司副司长范如松主持,上海市侨办主任崔明华、国务院侨办政研司司长王晓萍、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丁志坚、暨南大学副校长纪宗安在开幕式上致辞。本次研讨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来自北美的教授、博士团一行9人与中国大陆专家、学者、侨务部门的领导进行“三结合”的学术、情感、心灵的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讨论内容主要涉及北美新华侨华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问题,包括:移民问题国际化、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双语的社会文化作用、华人社会的阶级划分和阶级关系、华人文化社区的作用、信教群体、海外人才在中国、理论与方法等。

一、北美新华侨华人政治与社会

美国亚利桑那州州立大学李唯博士具有人口地理学的学术背景。她的论文题目是《新移民的地理分布和居住模式:市区唐人街与郊区华人移民聚居区》。她认为,受全球经济重组、地缘政治演化、及美国加拿大移民政策变化的影响,自60年代以来,赴美、加华人移民日益增多。尽管亲属移民仍稳步增长,由于中国及亚洲经济起飞,华人技术移民及投资者比重近年来持续增加。其结果是华人移民居住模式发生了极大变化。传统市区唐人街已经难以容纳日渐庞大并多元化的移民群体。中产阶级及富裕阶层新移民往往选择避开市区唐人街,而直接迁往房屋宽敞、环境优美、学区优良、设备完善的郊区。北美郊区社区逐渐变得多族裔、多语言、多文化、多国家,从而改变了郊区只是白人聚居区的传统观念。该文简述了北美华人移民现状,讨论了华人移民的地理分布和新移民的居住模式,尤其是比较市区唐人街与郊区华人移民聚居区的异同。本文还讨论了多元居住模式对华人移民融入居住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其对中国及北美社会的影响。

美国圣塔芭芭拉加州大学赵小健博士在《华人社会的阶级划分和阶级关系》一文中认为,目前在美国的华人人口有340万之多,其中移民约占其总数的87%。新移民为华裔社会增添了新鲜血液,也改变了华人社会内部的阶级结构。很多移民然如愿以偿来到美国,但是却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由于他们以前所拥有的学历和专业训练、职场经验以及社会关系等往往不能在新的环境立即转化为就业资本,所以许多中产阶级人士不得不从社会的底层重新开始。大批新移民的存在为华人所经营的商店企业提供了廉价劳动力,给都市华人聚居点的商业经济带来了蓬勃的生机。本文剖析了美国移民政策对华人社会阶级重组所起的作用,提出华人社会阶级划分的新概念,并阐述华人社会各阶层之间建立在经济利益上的一种新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新移民国籍问题是讨论的热门话题,但观点各异。美国德州女子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杨飞撰写了《新移民国籍问题探讨》一文。文章分析了美国华侨国籍的变迁过程并探讨华侨的单一与双重国籍问题。文章回顾了1965年以前华侨的入籍状况,运用美国人口普查局和国籍与入籍局资料,分析了1965年后华侨的入籍状况与决定因素。一个主要发现可以叫做“积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