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所中心

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中心

切磋学术 交流信息 推动侨务研究新发展

发布时间:2008-09-26

发布者:李其荣 编辑: 来源:华中师大报复刊第999期,2008年7月8日 浏览次数:

——第三届“海外人才与中国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总结发言

各位专家、学者、女士们、先生们:

在各位专家、朋友的大力支持下,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理论研究武汉基地成立大会暨第三届海外人才与中国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已进入尾声,在最后的总结会上,我想讲六个字:感谢、感动、感想。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新成立的“武汉侨务理论研究中心”再次对国侨办、省侨办、市侨办、华中师范大学党委、行政、社科处、历史文化学院的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对来自马来西亚的谢爱萍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的Zweig教授好韩冬临博士以及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出版界的代表的与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二,海内外著名的华侨华人研究团体和个人对我们给予大力支持,各位专家、学者拨冗与会,令我感动。在“基地”成立之时,我们收到了海外的贺信贺词20封,国内的贺词贺信10封。庄国土教授、王辉耀先生是学科带头人和企业家,在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他们为我们作了精彩的主题报告。庄国土教授和王辉耀先生已经是第二次给我们作会议主题报告。

清华大学龙登高教授不仅自己撰写论文参会,而且还带了三个弟子,她们为我们送来了丰盛的学术大餐。像高伟浓教授、黄英湖教授、贾海涛教授、王晓莺教授、潮龙起教授已是第三次或第二次参加我们的会议。6月底是最忙的时段 ,可是大家克服困难,到武汉来支持我们,彭光谦少将专程从南京飞到武汉,李申编审、苏妙英副主编放下手头的工作,来参加这次会议,令我们非常感动。

第三,谈几点感想,也可以说是本次研讨会的特点或收获。

本次会议得到了领导的高度重视。揭牌仪式很隆重,说明国侨办、省侨办、市侨办、华中师范大学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

这次会议切磋了学术,交流了信息,会见了老朋友,结识了新朋友。像庄国土教授、龙登高教授、高伟浓教授、程希研究员都是华侨华人研究的精英,我们又是非常好的朋友,是他们给了我办会的动力。利用这次会议的机会,我们还有幸结识了许多新朋友。

收获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次研讨会与会代表共80人,提交论文37篇。会议论文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侨务理论政策与文化认同;第二部分,人才回流、华商投资与创新型国家;第三部分,国外人才战略与华人融入主流社会。

会议论文既有宏观研究,又有微观研究,体现了“五结合”,即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国内与国外的结合、侨务工作者与理论研究者的结合、华创会与学术论坛的结合。

专家们还提出了一些新论点:如庄国土教授提出“世界华人经济资源在大陆整合,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外部推动力”、王辉耀先生提出,“海归力量是建设创新国家的生力军”,这些提法充分肯定了世界华人经济资源以及海归在建立创新型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贺东航教授认为,邓小平的侨务思想对于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促进中国统一和发展各国友好关系起了重要作用。

程希研究员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中国留学生回国政策的研究,提出中国吸引留学生回国的政策,既显示出通过“精英全体”带动经济增长和国力提升的导向,又体现了中国对跨国流动人口负责的态度,以及倡导社会公平、和谐发展的不断努力。

潮龙起教授对未来侨务引智提出了有益的建议:淡化国界和国籍概念,鼓励华侨华人人才的跨国循环流动;优化城市人才竞争与人才服务“软环境”,把引智工程与制度创新结合起来。

王爱平教授提出,我们的侨务工作应重申有关华侨华人适当区别对待的政策,为构建和谐侨社和华社,为中国构建和谐的周遍环境、外交环境而继续努力。

夏雪认为,海外华侨华人是维护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力量。

郑振捷认为,海外华人华侨在今年的抗击冰雪、反独促统和抗震救灾事件中以实际行动体现了他们的赤子浓情。

谢爱平教授提出每年组织举办这类会议,不受语言的使用,同时接受不同族群人才的参与,共同讨论并建设侨务理论。

王晓莺教授通过对留学高层次人才的回流趋势,并从全方位、多视角来论证留学高层次人才在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

张敏博士探索了海外华人为国服务的新途径:”海盟”是对留学人员为国服务方式的有效补充和完善。

张德明教授认为,中国经济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不断地引进高层次人才。

黄英湖教授探讨了清末海外留学生的派遣与回归及其影响。

张洪云博士探讨了中国近代化学工业中的留学生群体。

高伟浓教授探讨了跨国移民、多重文化适应与人才策略。

陈文寿教授,贾海涛教授探讨了日本、印度的人才政策,对我们吸纳有用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启迪作用。

郑一省教授,蔺焕萍教授,姚伟钧教授,李永,李兰探讨了印尼,美国华人融入主流社会的进程,这些研究对推动海外华侨华人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本次研讨会有两个亮点:第一,专家学者们重视实证研究。如杨海教授的《留学人员回流趋势的相关实证分析》、常旭、赵亮的《海外华商投资与中国省市竞争力报告——基于侨资企业数据库的比较》、周惠先的《知识型与服务形的美国华商:构成与趋势》、郭晶副教授的《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华中师范大学回国人员情况研究》都是实证研究的好文章。

第二,利用交叉学科的优势,使得研究视野更加开阔。本次研讨会涉及的学科有: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政治学、国际关系等。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海外人才与中国发展这个话题进行研究,起到了学科优势互补的作用。限于时间,我在这里对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不一一列举。

在海外人才的研究中涌现出了一批有发展潜力的“新生代”。特别要提到的是清华大学的几位博士生,她们的专业基础扎实,研究手段先进,思想活跃,为会议增色不少。

总之,我认为这是一次有特色的、成功的、具有学术档次的会议,达到了会议的预期效果。我们将吸收大家的意见,继续努力办好明年的会议。

(作者系武汉侨务理论研究中心、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武汉基地主任 李其荣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