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研究>正文

历史文献所许刚副教授武大讲座《亲,今天你孝了吗?!——漫谈中国特色的孝文化》

发布时间:2011-11-20

发布者: 编辑: 来源: 浏览次数:

亲,什么是孝?你知道么?“光宗耀祖”、“四世同堂”、婆媳矛盾,以及孝廉(中国特色的选举制度)、避讳(中国特色的孝敬心理)、“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中国特色的礼法冲突)、“滴骨验亲,割股疗疾”(中国特色的孝道方式),你了解吗?《二十四孝》中,古人如何孝敬父母,你觉得还有价值吗?漫谈中国特色的孝文化,70后的许老师和亲们一起走近、走进并感受、感动、感悟中国孝文化!

这是校内网上许老师赴武汉大学讲座的宣传海报内容。2011年11月17日,历史文献所许刚副教授应武汉大学第八届学术文化节“跨学科论坛”(第141期)之邀,在武大教五多功能报告厅与80、90后的同学们一起漫谈中国孝文化,体味中国孝文化走过历史的酸甜苦辣,寄予大学生青年学子们更好的继承中华美德之孝。

走向走近走入爱,感悟感受感动孝

在讲座开始前,许老师为大家播放了倾情婉转的歌曲《跪羊图》,主题鲜明,柔和悠扬,在轻缓静美的音乐中,陆续入场的听者慢慢沉默、细细体味父母之恩,讲座拉开序幕。随后,在《孝亲敬老歌》“天底下人世上,父母恩深似海洋……中华孝道传千古,千古中华礼仪邦”中,许老师开宗明义提出了“百善孝为先”的讲座主题。

许老师先是展现了一幅“孝”字,顺右上方看,“孝”字是一个对双亲恭恭敬敬的子女,往左下方看,“孝”字是一只不驯的猴子,这就意味着,孝是人性的美德,如果不能做到孝,那么人何以为人?人与猴子、禽兽又有何区别呢?!

接着,许老师抛出了一个看似不成问题的问题:什么是孝?孝字本义是什么?从“孝”的字体构成来看,“孝”字上为一“老”字,下为一“子”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孝,善事父母者也。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包括了老(父母长辈)和子(儿女晚辈)两个主体,是两代人感情的交流,思想的沟通,也就是说,从中国文字的造字精义来看,孝字本身结构已经明确地指出了孝这一伦理道德的发生空间和主体组成。再者,从孝字本身定义来看,“善事父母者”,特别要注意的,或者说其关键之处,是作状语的“善”字。这个“善”字,可以作“美善”讲,也就是好好地,好好地照顾父母,我们常说要“善待”什么什么,那么从孝这一伦理道德上讲,我们要善待父母,要好好地照顾父母;也可以作“妥善”讲,就是会照顾父母,善于照顾父母,这相对于“美善”、好好地照顾父母而言,更难更微妙,更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因此,从孝字本义来看,我们可以明确:孝的发生,是在“老”、“子”两个主体之间的;孝的内容,是“善事父母者”,一方面要好好地照顾父母,另一方面要善于照顾父母。这是孝字的本义。许老师还为大家讲述了舜帝孝感动天、曾子事父的故事,使同学们对中国孝文化的“善事父母”有了更深的了解。

中国孝文化历史悠久,有其自身的特色。许老师就中国特色的孝文化主要谈及四点,并一一阐述。

1、孝廉:中国特色的选举制度

自汉代起,古代政府将孝行作为选官的重要标准,举荐贤才,孝廉成为那个时期选官制度的重要标准,唐代唐玄宗的《孝悌才田举人考问策敕》中甚至下令,即使科举词赋不及格然有孝行者仍可任用,可见孝行在科举选官制度中的重要性,及中国古代官方对于孝廉的看重。

2、避讳:中国特色的孝敬心理

在中国特色的避讳文化中,有因为不吉利而不愿谈及的避讳,例如用“走了”、“驾鹤西去”等等来代替人的去世,有因为尊敬长辈、君上而产生的避讳,如不直呼父母长辈姓名等,这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孝敬心理。

3、“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中国特色的礼法冲突

古时,有许多人为父母报仇而杀人,而政府却怜其孝行,不但赦免罪行,并且还进行嘉奖,如后汉赵娥为父报仇的故事。

4、“滴骨验亲,割股疗疾”:中国特色的孝道方式

古时,尤其是战争年代,许多人为寻找父母的尸骸,将自己的血液滴在尸骨上,若融入,则该尸骨的主人与自己有亲子关系,遂运回故乡,好生安葬。“割股疗疾”则是说,古时候当父母患疾时,子女用自己身上的肉(多为大腿上的肉)作为药引给父母治病。这些在今人看来有点愚昧的行动里,蕴含着古人对于父母康复的期待和辛酸。

《二十四孝》之我见

许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提出了对《二十四孝》的看法:

一,“愚孝”之不可效。许老师通过向同学们讲述《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儿》等故事,告诉大家,真正的尽孝既要合情也要合理。

二,“纯孝”之必须要。所谓“纯孝”,是说尽孝要真心真意,如小黄香扇枕温席、蔡顺拾葚、陆绩怀橘等故事。

三,中国式“婆媳矛盾”与“四世同堂”。通过讲述姜诗涌泉跃鲤、丁兰刻木事亲等故事,许老师介绍了古代婆媳之间的相处,提出婆媳矛盾在古代虽少但也存在,而后汉班昭的《女诫》,唐朝宋若莘、宋若昭姊妹的《女论语》,都提到了媳妇应如何侍奉公婆。如何解决当下中国比较普遍的婆媳问题,许老师认为,这个问题一直是中国家庭生活的困扰,是不容易从根本上解决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尽量改变,做子女的要多尊重父母,特别是婆媳矛盾的关键人物——儿子、丈夫,要充分发挥“转轴”、“润滑剂”的作用,把它作为一门艺术、学问来用心面对。

如何看待《二十四孝》及其精神呢?许老师提出,该书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孝文化,虽然其中不乏愚孝,但大体上体现子女对长辈的尊敬,所以,其内在孝的真正精神还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寄语:亲,拿什么来孝敬我们的父母?将孝道进行到底吧——

许老师指出,现在我们孝敬父母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只要你上心:第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要平时注意身体,好好照顾自己,不让父母担心,珍惜你的生命,珍惜你的健康;第二,“孝而不敬,非孝也”。孝,不仅仅在于养,更在于给予父母尊敬和关爱。在一首极具感染力的《父亲给孩子的一封信》后,许老师强调,《论语》中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所以,我们应该明白,尽孝要及时,切莫重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悲剧!

通过许老师的介绍,同学们对中国特色的孝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提问环节,许老师回答了在场同学的诸多提问。谈到“儒家的孝文化是否存在人格和等级的问题”时,许老师表示,儒家文化初期主要针对的是对等的亲子关系,人格也是对等的,而秦汉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父权、皇权强化,等级问题突出,尊卑问题出现,这是任何事物都可能会出现的一体两面。许老师认为,当自己的理想和父母的期待不一样时,作为子女,我们应尽可能地与父母沟通,让父母了解自己的想法,切不可与父母赌气,许老师并以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和父母沟通的重要性,引人深思。而中国式“婆媳矛盾”更是一个很现实的孝道问题,许老师认为儿女晚辈应该抱有感恩、容忍的心态对待父母长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热能否解决青少年“信仰缺失和迷茫”的问题,许老师指出,国学热、传统文化热是不正常的,应该保持一种“恒温”,始终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目前而言,作为文史哲人文学者以及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应该一方面在学术上作使命感的研究,另方面则在社会上多做责任感的宣讲,使青少年关注、熏染传统文化,并从中获取精神食粮和信仰支柱。

最后许老师寄语武大的同学们,希望大家时刻反省自己“今天你孝了吗?”,“将孝道进行到底!”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本次活动顺利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