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学术交流

讲座纪要——崇明:普遍君主国观念的近代转化(16-18世纪)

发布时间:2024-12-20

发布者: 来源: 浏览次数:

2024年12月7日上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崇明教授应邀在西一号楼319会议室做了题为《普遍君主国观念的近代转化(16-18世纪)》的讲座,由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詹娜教授主持,沈琦教授、岳伟副教授、王志华老师及众多硕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学术活动。

崇明教授首先回顾了16世纪之前普遍君主国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普遍君主国概念是罗马帝国瓦解到近代早期之间欧洲的基本政治想象之一,到中古后期和文艺复兴时期走向世俗化。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帝国概念做出了世俗化、去罗马化和非道德化解释,形成了“国家理性”概念。接下来,崇明教授论述了16-18世纪普遍君主国观念的变迁。神圣罗马帝国的查理五世开启了普遍君主国概念的再神圣化进程。16世纪到17世纪早期,西班牙与法国的普遍君主国思想深受基督教普世主义影响。西班牙首相加蒂纳拉认为查理五世被上帝赋予了统一基督教世界的使命;波斯特尔和康帕内拉等知识分子则以基督教神学为基础批判“国家理性”,论证了应由法国取代神圣罗马帝国承担帝国使命。到17世纪,随着国家理性学说与万民法研究的发展,国家利益逐步取代宗教成为普遍君主国观念的主要关切。亨利·德·罗昂从地缘政治而非宗教角度分析各国君主利益,主张普遍君主国不具备基督教普世价值内涵。德·利索拉运用正义战争和国际法学说反对路易十四的对外战争,认为正当的国家利益在于维护万民法以及欧洲的势力均衡。18世纪欧洲的政治话语更多地表现出对普遍君主国概念的反思,对此,崇明教授重点阐述了孟德斯鸠的思考。孟德斯鸠担心对外扩张会使法国变为专制国家而自我摧毁,从商业和文明等结构性因素出发批判普遍君主国。孟德斯鸠认为普遍的商业化、各民族相互交流与依赖的深入、以及战争技术发展等因素削弱了传统军事优势,带来了各民族间财富和力量的相对平等,很难再有民族能建立绝对优势,欧洲已进入商业文明时代,历史发展带来的结构性改变使得普遍君主国既不可能,也不可欲。最后,崇明教授从历史观、“欧洲”观念演变、政治神学和政治哲学四方面总结了普遍君主国观念转化背后的思想变迁。16-18世纪欧洲普遍君主国观念转化的同时伴随着宗教、政治观念的转变,基督教政治神学的帝国观不断瓦解世俗帝国的正当性,推动普遍君主国概念走向世俗化。普遍君主国概念的转化在民族国家兴起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不同政治形式之间,教会抑制了帝国普世性和城邦友爱的扩散,为民族国家政治形式的成长创造了意识形态空间。普遍君主国观念经历了重要变化,从基督教普世主义构想转变为世俗的地缘政治概念,早期现代欧洲人对世界秩序认知的变化过程折射了欧洲人文明意识的展开。

讲授结束后,主持人詹娜教授进行了总结,肯定了普遍君主国概念转化促进近代西欧民族国家形成的观点。在提问环节,崇明教授耐心、细致地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对讲座内容进行了延伸和补充,本次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

撰稿人:胡瑞辰

审阅人:魏文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