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科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890年华中师范大学前身文华书院首开西洋史(1924年文华书院改名为华中大学),1931年华中大学设置文学院社会科学系历史组,1935年设立历史系。1951年公立华中大学成立,在整合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历史系和私立华中大学历史系基础上设立历史系,当时有钱基博、张舜徽、潘梓年等一批著名学者在历史系任教。1953年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均保留历史系建制。1983年成立中国历史文献研究所,1984年成立历史研究所(现中国近代史研究所)。1995年,历史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合并成立历史文化学院。在长期的发展中,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科培养了众多的优秀教师以及其他多方面人才。

学院现设有历史系、文化学系、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历史文献研究所、楚学研究所。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员工97人,专职教师77人,其中教授27人(资深教授2人),副教授31人,博士生导师30人,硕士生导师61人,有10多位教师入选国家人才计划。章开沅教授是海内外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马敏教授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党委书记,现任国家教材委员会历史学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史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团队为湖北省教学团队。朱英、彭南生、吴琦、邢来顺等一批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长期坚持在人才培养一线。近年来,学院先后聘请了31名校外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全面参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我校中国史排名位居A类。2019年学院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中小学(中职)历史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近代史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史、世界史为湖北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均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历史学专业是教育部“双万计划”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国家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教育部“研教双优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2.0计划(“开沅”班)。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历史学专业列入“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历史教育列入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学院是中国历史研究院首批32家会员单位之一。学院建设有一支国家级教学团队、两支省级教学团队以及5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为人才培养提供重要的条件支撑与资源保障。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围绕“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一流人才培养目标,依托三大平台,搭载三项计划,形成了“研教双优,专技融合,学用并举”的历史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人文社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建设,实施“新教师”育人机制下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及“优势学科本硕博贯通计划”。注重人才培养国际化,每年输送多名学生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罗格斯大学、堪萨斯大学、东京大学、柏林自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中研院、澳门大学等境外名校交流学习。

学院设有张舜徽学术基金、章开沅东西方交流学术基金、熊铁基奖、春晖史学奖学金、野泽丰奖学金、爱圣创钰奖学金等用于奖励资助优秀学生。每年有多名学生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历史学基地班曾获全国先进班集体、省级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学院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不断锻造育人理念,创新育人机制,完善育人体系,强化育人保障,积极培育具有家国情怀、世界眼光、人文素养和专业能力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