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5日上午,东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所伍斌教应邀在文科科研楼401会议室作题为“族群身份意识与当代美国移民史学”的讲座。本场讲座由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初庆东教授主持,历史文化学院詹娜教授等众多师生参与此次学术活动。

讲座伊始,伍斌教授以英国历史学家马克·马佐尔对“身份”问题在西方政治运动重要性的观察为切入点,引出本场讲座的核心问题——族群身份意识对美国移民族裔史研究的影响。伍斌教授首先对“族群身份意识”这一相对复杂的概念进行界定。他认为,族群身份意识与身份认同和身份政治不同,它既是一种集体情感,其形成又以“内在的尊严渴望被承认”为重要前提,是由内外要素共同构建的。伍斌教授提醒大家,族群意识在处于主导地位的群体中较隐匿,但在处于弱势地位的少数群体中较为突出。
伍斌教授接着指出,20世纪60年代前,由于受“白人种族主义”影响,美国社会并不存在族群身份意识表达的社会条件。但在60年代后,伴随冷战背景下区域国别学研究的兴起、民权运动等一系列社会语境的转变,“大熔炉”和“同化范式”的意识形态逐渐让位于多元文化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促使少数族裔逐渐放弃同化,致力于强化本族群的身份意识,并进一步影响到移民族裔史研究。此外,就史学范式自身转向而言,新社会史和文化史对边缘群体的强调,也促使移民族裔史家开始重视边缘族群的历史。
伍斌教授随后以亚裔美国史研究为例,探讨少数族群身份意识觉醒对移民族裔史学发展的推动。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到90年代,亚裔美国史研究经历了从奠基到蓬勃发展的阶段。该时期的研究展现出许多鲜明特点,如侧重亚裔重大历史事件研究、强调亚裔受排斥的经历、突出亚裔在美国历史上的贡献,以及强调族群文化寻根与跨国移民史。由是观之,族群身份意识的表达推动亚裔历史书写的去白人中心化,为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此外,伍斌教授还认为,白人族群意识的复苏也推动“白人特性”研究的兴起。“白人特性”研究集中于强调爱尔兰人、犹太人、意大利人在美国遭受排斥以及被美国主流社会逐渐接纳为“白人”的经历。该研究有助于完善学界和民众对美国种族的解释;通过历史语境的分析,证明种族类别并不总是二元对立的;通过将种族问题推向美国历史的中心,“白人特性”研究迫使人们重新审视美国的国族认同问题。
尽管伍斌教授认为族群身份意识觉醒极大地拓展了移民族裔史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但他同样客观地指出,族群身份意识的极化也为移民族裔史研究带来了诸如研究排他性倾向、学术工具化、少数族裔中心主义、对学术批评不宽容等问题,阻碍了研究发展。伍斌教授在最后的结语中进一步将族群身份意识的极化与美国社会的撕裂结合起来。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就族裔群体内部差异、种族融合对族群身份意识建构的影响,美国的南亚锡克教移民等问题与伍斌老师展开交流。初庆东教授结合自身在英国访学的经历,就本次讲座进行总结。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
供稿:张秋月
审阅:初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