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校友快讯

杰出校友走进新生第一课

发布时间:2021-09-26

发布者: 来源: 浏览次数:

(通讯员 周文轩)   2021年9月22日上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21级历史学新生的开学第一课——《中国古代史》,特别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侯深教授与华中师范大学近史所的彭剑教授,在8516教室给2021级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新生导论课。导论围绕“为什么学习历史?”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课程伊始,冯玉荣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了两位嘉宾的信息,侯深老师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美国堪萨斯大学美国史博士,专注美国环境史研究,代表作《无墙之城:美国历史上的城市与自然》;彭剑老师是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以辛亥革命前后史事为学术专攻,代表作《钦定、协定与民定:清季制宪研究》。冯老师与两位老师同为华中师范大学1995级历史文化学院第一届基地班学生,面向2021级新生,给大家带来了跨越26年的学术传承,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与世界史的交流,更是为新生们展开了一幅多样的历史画卷。

为什么学习历史?这是每一位历史学人共同面对的问题。冯老师先征集了同学们的答案。有的同学觉得历史非常有趣,一个个历史故事与历史人物勾连起极具启发性的思考。有的同学希望去探究历史是如何运行的,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进行类比,希望探索世界的运行规律……

侯深教授讲起了自己的治学故事。她还记得当时在炎热的武汉,华师1101教室里听赵国华老师讲授第一堂中国古代史课程,从此便醉心于中国古代史。因为父母都从事历史研究,所以她之前从未想过“为什么学历史”这个问题。杨念群老师曾说“历史之用是无用之用”,从功利角度,历史可能没有什么用,但她喜欢历史的原因是这门课始终给她带来新鲜感,每天都能遇到新鲜事物,在交流和写作时产生出的哲思与灵感。她始终认为,学习的重点应当放在思维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记背。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用语言去表达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核心。将历史学纳入到现代学科的范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尽管历史的客观性是一种高贵的梦想,但将历史纳入科学的兰克史学也确实在史学界引发了一场震动。

她认为,历史学者需要讲故事,我们也都听过“汉书下酒”的典故,历史学值得去讲故事,但不仅仅是讲故事,我们在故事中应当寻找一种内涵。任何一次对历史故事的复述都是对传统的解构与再创造,我们要做的是去寻找其中更深刻的内容。历史有叙事和解释两种路径,如果大家去阅读史景迁的著作,那就是注重叙事和讲故事;而我们经常提到的孔飞力老师的《叫魂》,就是在一个好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解释和阐发,可能“讲故事”能力比较好的学者才更能被了解。

现在有很多人在思考和挑战,将历史作为一种科学是否可靠。如果说客观性的追求是一种高贵的梦想,那我们需要去思考,历史学者如何能说出我们的历史是客观的?现如今,历史学者不仅在解构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也在解构我们对科学的认识,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必然受到现实的影响,如果是我们一直认定的客观性的科学也只是主观性的认识,那我们又该如何寻找“客观历史”的答案?所以同学们大学四年遇到的问题,答案都是主观的,但我们能对历史问题得出一定的评价,这种评价还需要慢慢训练和培养。

侯老师也希望大家能始终保持一种休闲性的阅读习惯,但愉悦性阅读的过程中,大家可能会陷入自己的思维隧道中。而到了大学,同学们需要进行一种专业性阅读,在这之中会遇到一些挑战。希望同学们不要带着自己的预设去阅读,而是要看作者想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作者想要对话的对象是谁?为什么作者会关注和回答这些问题?如果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又是什么答案?另外,专业性阅读的速度很重要,希望大家能消化和思考作者的核心问题,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同时,阅读也帮助我们去发掘材料与档案,在阅读档案的过程中寻找问题,前人研究的最大意义便是告诉我们档案的出处与材料的史源,以及如何和他们去对话。

历史学的意义是什么?历史学的新鲜感和历史赋予你的复杂性的思维便是历史的意义,历史主要是解释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我们的历史研究就是要去告诉自己,我们是什么?我们在遇到问题时,我们会进行复杂性的思考;在解决问题时,会去寻找最便捷的通道。不过我们会发现,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当我们发现更加复杂时,我们需要怎么去寻找答案?她呼吁同学们能一起去历史中寻找答案。永远去思考问题,才能让我们的思维变得尖锐,我们的视野变得广阔,而这便是历史学习的意义。

彭剑教授也分享了自己的历史学习趣事,他风趣幽默的风格让大家在笑声中思考历史的意义。他来自湖南农村的,他当时也许不明白为什么要学历史,但他喜欢写作,对历史更有兴趣,在当时他连文史哲都搞不清楚,只是想不要再种地了。而在现在这个信息便捷的时代,不管大家是被调剂还是自愿学习,都能过好自己的一生,在历史中寻找到自己的答案。

大学历史所要教会我们的是什么呢?是大家要始终带着问题去思考。哪怕是在上课时也要想一想老师讲得都是对的吗?大学需要培养的是一种怀疑精神,最重要的大学老师不是班主任也不是导师,而是“疑”,“疑乃觉悟之机,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其实老师们讲得东西有限,但只要我们有批判和怀疑的精神,我们眼前便是广阔的天地,无论大家之后从事怎样的工作,都不会被别人轻易影响自己的判断。因此,学习历史从各方面都是有意义的,最重要的是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历史也许确实没什么用,但我们不想亡国灭种,就需要学习历史。一个民族和国家没有历史,就会亡国灭种,人类没有历史,也没有办法前进。把你的记忆消除,你也会对未来产生茫然。

而他谈及大学生活,提醒大学不用急着确定方向,侯深老师在硕士研究魏晋南北朝,在博士回归自己美国环境史的兴趣,而他在大学时最常读的也是《王阳明全集》和一些杂书。不过他强调要读原典,这些会成为大家之后思考人类文明的核心,而阅读也会让大家理解历史的人文色彩。在专业方面阅读的内容既要广博也要注重经典,只有经常阅读一些“读不动”的书,这样才能让自己进步。阅读的时间也不能拉太长。一本书如果半个月读不完,那可能会产生更多的困惑。在阅读时注重前言、后记和目录,每天翻阅三本,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也会慢慢理解什么是好书。书是无限的,生命是有限的,学会选择好书才能节省更多的阅读时间。同时大学不仅要训练思维,还要享受生活,一个学者只有学会享受生活,才能与古人慢慢共情,大家也要学会享受本科生涯,学会寻找生活的乐趣,这样才是有人文色彩的生活,这样的历史,才是有人文色彩的历史学。

冯老师在最后总结时提到了“历史呈现出的‘万花筒’格局”,历史学习一方面是时间轴的训练,另一方面是在碎片化的史料里寻找史源。她通过孟姜女的故事介绍了历史被叙述和建构的过程。在医疗史的研究者眼里可能是一部人类与疾病的历史,在环境史学者那里可能是一部人与环境的历史。历史如何被叙述,如何被重构?为什么历史会形成复杂面相?这些都是我们在历史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她认为,历史能始终给大家带来一种自信和思考。无论是来自乡村的彭老师,还是都市的侯老师,他们都通过自己的阅读和学习走到了这里。现在开始,大家都在一个全新的起点,通过阅读、学习与思考,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也希望这样一场异彩纷呈的会谈能给大家播下一颗历史的种子。在读书中不断训练自己的思维,破除固有的思维枷锁,积极去思考问题与方法……便是历史带给我们的意义。

此次关于“为什么学习历史?”的会谈给新生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同学们反馈道:“在这个时代里,历史学者是否还需要像司马迁那样优秀的文笔?叙事性的历史和解释性的历史区别又何在?过去我不是很明白,但是今天通过三位教授的精彩会谈,我想自己对这两个问题已经有了新的看法。”幽默风趣的讲述、深刻的思考与讨论、开阔的视角,让大家对于历史的意义产生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启发着2021级新同学们继续探索着历史学的前路。